據新華社電 中共中央、國務院1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首先向獲得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存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程開甲頒發獎勵證書。
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共授獎10位科技專家和313項成果。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54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5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71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69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8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24項、二等獎161項;授予8名外籍科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鏈接
兩位獲獎者各獎五百萬
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頒布,其包括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際科技合作獎五項大獎。
這五個獎項中,級別最高、也最引人注目的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它代表了我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
每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獎者不超過2名,獎金金額每人500萬人民幣,由國家最高領導人親自頒獎。
最高科學技術獎主要獎勵在當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或社會效益的杰出科學家。
自2000年設立國家最高科技獎以來,加上本屆獲獎者,已經有24位獲獎人登上了我國科技界的最高領獎臺。
這些獲獎人中不乏在獲獎之前就知名的人物,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譽為“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的吳良鏞等。獲獎人物分列在各個領域,有物理學、數學、航天、石化、醫學等,不少領域都是國家近些年發展的重點。新京報記者 金煜
盤點
獲獎者年輕化 平均46.6歲
數據分析顯示,今年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齡為46.6歲。其中自然科學獎平均年齡45.9歲、技術發明獎45.7歲、科技進步獎47歲。
據介紹,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2013年首次專門為40歲以下的青年學者主持完成的基礎研究項目開辟了專家推薦渠道。
如獲得自然科學二等獎的項目“基于碳氫鍵活化的氧化偶聯”,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學教授施章杰,今年只有39歲,而他的團隊中最小的才27歲,平均年齡34.4歲。
13個一等獎 企業牽頭6個
在今年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中,企業作為牽頭或參與單位完成的項目占75.9%,其中企業牽頭完成的占35.8%。
在總共13個一等獎項目中,企業牽頭完成的有6項。如湖南省電力公司“電網大范圍冰凍災害預防與治理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等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均在相關領域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據新華社電
亮點
自然科學一等獎空缺三年首授獎
授予鐵基高溫超導研究;5科學家入獲獎名單,包括南大“掐架”院士候選人
新京報訊 (記者金煜)昨日,五位科學家因基于鐵化合物的高溫超導研究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該獎項連續三年空缺后首次頒獎。
以五名中國科學家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因“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而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1989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趙忠賢等科研人員曾因超導研究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今年,中科院院士趙忠賢再次因超導研究站在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領獎臺上。
此次獲獎的鐵基高溫超導研究的主要完成人是來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和方忠。
聞海虎是前不久因被舉報論文造假而被卷入輿論風波的兩位南大物理教授當事人之一。
去年10月,南大物理系教授、院士候選人王牧舉報同事,同為院士候選人的聞海虎論文造假,聞海虎對舉報予以否認,中科院和南大就此分別展開獨立調查,兩月后的院士增選中,兩人均未當選。
據中科院官網中聞海虎簡歷,其曾經在1996年到2010年間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曾在200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中國科學家在鐵基超導領域的突破曾經入選《科學》雜志“2008年度十大科學突破”、美國物理學會“2008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
據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去年2月統計,世界范圍內鐵基超導研究領域被引用數排名前20的論文中,9篇來自中國,其中7篇來自此次獲獎的該研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