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腹瀉是集約化養豬生產條件下的一種普遍存在的多因素性疾病,產房內仔豬發生腹瀉后,輕者可使患病仔豬體質下降和免疫功能減退從而導致其對其他疾病的抵抗力減弱,嚴重者可引起仔豬死亡,給養豬生產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1 發病原因
產房仔豬腹瀉是集約化豬場常見疾病,也是較為復雜的疾病,其病因多種多樣,總結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病原微生物性腹瀉,二是非傳染性腹瀉。
1.1 病原微生物性腹瀉
1.1.1 仔豬黃痢
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產房仔豬的急性腹瀉性疾病。病原是以溶血性大腸桿菌O抗原型O60和O1152種血清型為主,又稱早發性大腸桿菌病,多發生于出生后1周以內,以1-3日齡的仔豬最常見,最快有出生后12小時發病者,隨日齡增加而發病減弱,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以排出黃色或黃白色、內含凝乳小片的稀便為特征,患病仔豬最后排糞失禁、脫水消瘦、衰竭死亡。產房衛生條件差、母豬抗體水平低,會導致本病發生和流行。
1.1.2 仔豬白痢
也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產房仔豬的急性腹瀉性疾病,又稱遲發性大腸桿菌病,常發生于10-30日齡仔豬,以排出灰白色、有腥臭味的糊狀稀便為特征。幾乎每個豬場都可發生,病死率較低。衛生條件好的產房,仔豬吃到母源抗體水平高的乳汁,發病相對較少,就算發病,很快就能得到控制。
1.1.3 仔豬紅痢
又稱豬梭菌性腸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的,主要侵害1-3日齡仔豬,1周齡以上仔豬很少發病。以排出紅色、內含壞死組織碎片、惡臭、常帶有小氣泡的糞便為特征。病程急而短,死亡率高,常常是全窩發病全窩死亡,發病季節不明顯。剖檢病變主要為腸粘膜充血、出血,易脫落,腸系膜充血,淋巴腫脹。
1.1.4 豬傳染性胃腸炎
主要發生于冬春寒冷季節,各種年齡豬均可感染發病,但以10日齡內高發而且嚴重,冬春季高發,死亡率可高達100%,其發病率取決于豬群的免疫力水平及環境因素。仔豬出現嘔吐,以排出黃色或黃白色、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惡臭、水樣糞便為重要特征,最后脫水衰竭死亡。主要病變在小腸和胃,仔豬胃內充滿凝乳塊,胃底部黏膜輕度充血,小腸壁變薄,小腸內膨滿,含泡沫狀液體和未消化的凝乳塊。腎常發生變性,并有白色尿酸鹽沉積。
1.1.5 豬流行性腹瀉
發生于冬末春初的寒冷季節,以11月份至翌年3月份間多發,夏季偶爾會發生,各階段豬在短時間內同時發生腹瀉,病豬小腸擴張,內充滿黃色液體,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小腸絨毛縮短。與傳染性胃腸炎相比,傳播速度較為緩和,1周齡內仔豬死亡率較低。
1.1.6 豬輪狀病毒
早春和晚冬季節多發,以10-20日齡仔豬易感,多為散發。仔豬表現為嘔吐、腹瀉,糞便黃白色或黑色、呈水樣或糊狀。癥狀的輕重決定于發病日齡和環境條件,特別是環境溫度下降或繼發大腸桿菌病時病死率高。病變僅限于消化道,胃弛緩,充滿凝乳塊和乳汁,腸壁變薄,腸內容物呈液狀,灰黃或灰黑色。
1.1.7 豬偽狂犬病毒
主要通過垂直感染,有繁殖障礙現象、神經癥狀及體溫升高癥狀。主要發病誘因是母豬的隱性帶毒及仔豬的免疫力低下。近年來偽狂犬還出現了一些非典型性癥狀,其中以致使5-15日齡產房仔豬發生黃色油亮腹瀉為常見形式,抗生素治療無效,死亡率高,即使耐過,斷奶后多發育不良,呼吸道疾病多,飼料報酬率低,有的成為僵豬。此外仔豬感染豬瘟病毒或接種豬瘟病毒應激時也會腹瀉,應做好相應鑒別工作,因非典型病因,故不單獨列出。
1.1.8 豬球蟲病
豬球蟲病是由豬等孢球蟲和某些艾美耳屬球蟲寄生于仔豬小腸上皮細胞所致的一種原蟲病, 對腸上皮細胞造成損傷而引起仔豬腹瀉,病豬發生水樣腹瀉、衰弱、脫水和發育遲鈍,有時引起死亡,是引起7-15日齡仔豬腹瀉的主要原因,臨床上以10日齡左右仔豬下痢和使用抗生素治療無效為主要特征, 故又稱“十日齡腹瀉”。夏季高溫高濕季多發,如果混合感染其他細菌性和病毒性疾病, 損失則更為嚴重。
1.2 非傳染性腹瀉
1.2.1 母豬因素
分為母豬的泌乳量與母乳的質量兩個方面。①母乳的泌乳量:一種是泌乳充足、乳脂率較高的母豬,由于仔豬吃乳過量,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導致腹瀉;另一種是產后無乳或少乳的母豬會導致仔豬低血糖性腹瀉,同時由于仔豬不能及時吃到初乳獲得免疫力,也會導致生理機能下降而引起腹瀉。②母乳的成分:母豬在泌乳期采食量不足時,會分解體脂肪提供乳脂,體脂為長鏈脂肪酸,仔豬不易消化吸收長鏈脂肪酸,卻能給腸道后段的有害微生物提供營養,造成有害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引起仔豬腹瀉。母豬發生子宮炎、乳房炎、無乳綜合癥,產后發熱或采食含霉菌毒素的飼料,乳中的有害微生物含量多,仔豬采食后,在仔豬胃內引起乳變質,也會引起仔豬腹瀉。
1.2.2 仔豬自身因素
產房仔豬與其他新生家畜相比生理機能很不成熟,主要表現在:①仔豬調節體溫的機能不健全,被毛稀,皮下脂肪少,體溫調節機能差,環境溫度變化極易引起消化系統紊亂而發生腹瀉。②新生仔豬本身沒有保護性免疫機能,通常只有從初乳中吸收免疫球蛋白而獲得被動免疫。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雖很高,但下降也快。因此仔豬易受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侵襲而患病。③產房仔豬消化功能不完善,上皮細胞僅能分泌乳糖酶,胃內僅含有凝乳酶,而胰脂肪酶、胃和胰蛋白酶等消化酶活性很低。胃酸分泌不足而使胃內酸度下降,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各種腸道有害病原菌生長繁殖占優勢,導致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衡而腹瀉。
1.2.3 氣候環境因素
溫度、濕度、空氣等因素也是引起仔豬腹瀉的主要因素之一。初生仔豬周圍環境的溫度必須保持在32℃左右,以后每周可降低2℃。由于仔豬調節體溫機能尚不健全,過度寒冷(如冬春季節)影響其新陳代謝,因而會受外來病原入侵而常引發腹瀉。產房濕度過大或陰雨連綿、衛生條件差、天氣突變,加上通風不暢、有害氣體沉積、損害仔豬的抵抗力,易造成病源微生物的侵害,引發腹瀉。
1.2.4 營養因子缺乏
母乳不良,仔豬缺乏維生素(如VA、VB、VE)、礦物質或其他必需的營養物質(如微量元素、鐵、硒、鋅、銅),導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現下痢。病仔豬排淡黃色、白色、灰綠色糨糊狀或水樣惡臭稀糞。
3 預防措施
3.1 加強飼養管理
3.1.1 母豬的管理
加強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合理調配飼料保證母豬產后乳量的平衡與優質,防止母乳過濃、過稀或不足。母豬產前40天和15天接種大腸桿菌K88、K99、987P三價滅活苗,仔豬通過母乳獲得保護。對有流行性腹瀉或傳染性胃腸炎常發生的地區可于產前20-30天注射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二聯滅活苗1次。有必要的地區于產前30天、15天各免疫接種一次紅痢菌苗。仔豬出生后發生腹瀉,傳染源主要來自哺乳母豬與污染的環境,因此管理好哺乳母豬十分重要。母豬分娩前或分娩后1周投服長效抗菌藥物,從而控制母豬產后發生乳房炎-子宮炎-無乳綜合征、產后發熱等病癥。同時,還能預防和控制仔豬黃白痢等腹瀉性疾病的發生。
3.1.2 仔豬的管理
仔豬產出后,立即用干凈的紗布或毛巾將仔豬口鼻及全身黏液擦干凈,然后將臍帶內血液向仔豬腹部方向擠壓,距離腹部4-7cm處斷臍,斷面用2%碘酊消毒,然后將仔豬放在30-32℃的保育箱中。仔豬出生后2小時內吃到初乳,初乳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乳糖,對于提高胃內酸性環境,刺激腸道蠕動,抑制有害菌生長,提高仔豬的抗病力大有幫助,采取自選為主,人工輔助為輔的方式,在2-3日齡內固定乳頭。3日齡應補鐵補硒,預防仔豬缺鐵性貧血和提高其抗病力。
3.2 嚴格消毒
保持圈舍清潔衛生、舒適干燥。每批母豬、仔豬轉出和轉入前后,要對圈舍的門窗、墻壁、地面、料槽等進行全面徹底的清洗和消毒,盡可能的殺死周圍環境中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母豬產仔后,應每天清理圈舍內的糞尿,保持圈舍的清潔和干燥。消毒要定期進行,消毒藥品應針對不同的致病微生物經常更換使用,以防產生抗藥性。母豬進入產房前應對母豬體表進行徹底清洗,用高效低毒消毒劑進行體表消毒,臨產前應用溫熱的0.1%高錳酸甲溶液冼滌母豬的陰門、乳房、腹部。進產房當天應對產房沖洗消毒,產前對母豬乳房、陰部及助產器等進行嚴格消毒,保持產欄衛生。
3.4 保溫和通風
產房要保持干燥清潔,冬暖夏涼,通風良好。無論冬夏都要設置保溫箱,保溫箱的底部鋪電熱板,上面用紅外線燈泡照射取暖并防止有賊風侵襲。可準備250W、150 W、100 W三種型號的紅外線燈泡,以備不同階段使用。冬季保溫箱溫度要做到l-3日齡34-32℃,3-7日齡30-8℃,7-25日齡25℃,溫度過低是誘發大腸桿菌病的主要原因。
3.5 藥物預防
為防止細菌性腹瀉的發生,藥物預防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跟據情況可在哺乳母豬料中加一些藥物或直接對仔豬進行給藥,如新霉素、磺胺類藥物、氟哌酸、恩諾沙星、土霉素、卡巴氧、硫酸粘桿菌素、青、鏈霉素等敏感藥物。病毒性腹瀉沒有有效的藥品可以防治,但防治中一定要考慮繼發感染帶來的危害。球蟲性腹瀉占仔豬腹瀉的13%。預防球蟲性腹瀉關鍵在7一10日齡,常用藥品如百球清、地克珠利、氨丙琳等。
4 治療
仔豬腹瀉比較容易診斷,但對頑固性腹瀉和具有腹瀉癥狀的病例要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其治療要采用綜合防治、對因治療和對癥治療相結合的方法。
4.1 及時補液
對脫水嚴重的仔豬應采用喂服口服補液或腹腔補液(葡萄糖20 g、氯化鉀1.5 g、氯化鈉3.5 g、碳酸氫鈉3.5 g、加水到1000ml)的方法,及時補充失去的體液、電解質,以恢復機體的正常循環,維持恒定的電解質、酸堿平衡,從而達到糾正脫水和酸中毒。
4.2 調節胃腸功能
內服乳酶生、胃蛋白酶、鞣酸蛋白酶和干酵母等。
4.3 澀腸止瀉
可以使用阿托品、山莨菪堿、活性碳。
4.4 治療方案
4.4.1 硫酸鏈霉素混飲療法
將硫酸鏈霉素溶于適當水中,按每頭每次灌服10-20萬IU,每日2次,連續2-3d,對仔豬黃白痢治愈率高。
4.4.2 肌注地米與硫酸慶大霉素療法
取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0.2ml,0.5%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0.1ml混合后,肌肉注射,每日1次,連用2天。
4.4.3 交巢穴注射鏈霉素與黃連素療法
取鏈霉素2g與黃連素16ml混合均勻,每頭仔豬交巢穴注射1-3ml,一天一次,連用兩天。
4.4.4 口服新霉素療法
應用硫酸新霉素+東莨菪堿混合口服,也可用恩諾沙星、諾氟沙星、慶大霉素等,發生嚴重脫水時,可用活性炭10-20g或次硝酸鉍2-5g等口服。
4.4.5 病毒性腹瀉治療
使用干擾素,對初生3周齡仔豬內服1-20IU的人用干擾素,可明顯增加患傳染性胃腸炎的存活率。利用雞新城疫工程疫苗作為干擾素誘導劑,刺激機體內干擾素的產生來控制病毒性腹瀉。使用生理鹽水對雞新城疫疫苗作50-100倍稀釋,肌肉注射,每只仔豬3-5ml,現配現用,個別未愈病豬可重復一次用藥。
5 總結
5.1 防治產房仔豬腹瀉要走出誤區
毋庸諱言,產房仔豬腹瀉是需要我們克服的一個世界難題。預防為主也是我們所無法釋懷的永久話題。應該肯定,腹瀉既能造成脫水、腎衰,也能因排泄毒素而對機體損害起到延緩作用,所以早期腹瀉應該是有利的。因此,給藥時機的選擇不宜太早,不能一見腹瀉就用緩瀉藥,以免毒素無法及時排出造成中毒。產房仔豬腹瀉如果多次治療效果甚微.或復發率很高,則應該在治療仔豬的同時配合治療母豬。母仔同治的效果一般都很理想。
5.2 控制溫度是防治產房仔豬腹瀉的關鍵
溫度是影響仔豬腹瀉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剛出生不久的仔豬所需溫度較高,而在實踐當中,尤其在冬春季節,由于產房中濕度大,實際溫度往往很低,由此導致的腹瀉是仔豬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治療仔豬腹瀉時,適當提高仔豬溫周遭環境3℃并使豬舍保持干燥,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5.3 給藥途徑以口服效果最理想
交巢穴注射應激非常大,對仔豬日后發育不利。肌肉注射,藥物通過血液流通作用于胃腸道,起效慢,效果較差。口服給藥應激小,藥物直接作用于消化道,操作也方便。